第十三章 太阳阳明合病-《大医李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可对诊脉不是特别擅长,目前真正掌握的还只有入门的浮沉迟数四个脉,张婶的脉象是呈现出明显的数脉特点。

    什么是数脉?

    《频湖脉学》中曰:“一息六至,脉流薄疾。”

    《脉理求真》中曰:“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,应指甚速。”

    翻译过来呢,就大概是一分钟跳90-100次。

    古代没有分钟这个概念,那怎么判断呢,就是靠呼吸,医生的呼吸是专门训练过,一息六至,就是数脉了。

    数脉主热证,脉象有力为实热,无力为虚热。

    实则清之,虚则补之。

    有些肺结核晚期病人,也会出现数脉的,这个时候要是误做实热来治,一清热就人就凉了。

    但是放在张婶身上,她的脉证是相符的,症状呈现出热证的特点,脉象也呈现出热证,脉证相符为吉,脉证相悖为凶,这一点老黄曾在狱中反复嘱咐过李可,不过李可还是刚出来,倒也没机会遇上脉证不符的患者。

    做完了诊断,李可问:“婶子,你的诊疗本在哪儿?”

    张婶说:“在那个柜子的第二个抽屉里,再拿些钱,现在没钱不给拿药了,不能赊欠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知道了。”李可答应一声,拿上钱和诊疗本,对张婶说:“你先休息着,我去给你拿药。”

    告别张婶,李可就出了门,路上,李可还在琢磨张婶的病情。

    凡是天下万种疾病,总不离六经八纲范畴。

    张婶是因为食欲不节而得此病,她的舌苔白厚就证明了伤食于里。

    心烦和渴饮证明了里热证已具。

    而头晕和恶寒,则是太阳表证。

    脉数,体若燔炭则是证明了邪热炽盛。

    而不思饮食,有温温欲吐感,则是因为邪热传里,已经使得胃气失和。

    这是比较典型的太阳阳明合并,既有太阳表证存在,又有阳明里热证。

    辨证既明,法则当出。

    李可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就蹦出来了《伤寒论》的内容。

    第33条。

    “太阳阳明合病,不下利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”

    不下利是有的。

    这里的呕,不能单纯理解为呕吐。欲呕,恶心这些其实都是胃气失和,本该向下的胃气,反而向上走了,由此引发的症状。

    伤寒论的条文正好对应。

    李可心中放心了不少,这个病证还是比较简单的,也没有经过误治,不像他爹那样被误治了那么多次。

    李可脚步未停,一路急匆匆到了乡里,这次他就熟门熟路地直奔联合诊所去了。

    县里目前的医疗情况,就只有县医院有西医,能做检查和手术,其他这些联合诊所,都是中医,没有西医。
    第(2/3)页